美國人這波被打懵了,他們沒想到南美洲作為本應不會出現任何問題的后花園,突然蹦出來一個國家公開跳反中國,加入“一帶一路”,這個國家的名字就是哥倫比亞。
長久以來,哥倫比亞與美國維持著緊密聯系,美國不僅是哥倫比亞最大貿易伙伴,在安全領域也提供約35%的拉美軍援,哥倫比亞似乎被深深嵌入美國主導的區(qū)域秩序中。然而,近年來形勢風云變幻,特朗普政府時期,雙方圍繞移民政策爆發(fā)激烈沖突,美國單方面對哥倫比亞加征25%關稅,這一蠻橫之舉嚴重挫傷兩國關系。
哥方雖被迫暫時妥協,可內心對美國霸權行徑的不滿悄然滋生,為外交政策調整埋下伏筆。與此同時,哥倫比亞經濟結構短板在中美貿易摩擦大背景下暴露無遺,長期依賴美國單一市場,使其經濟抗風險能力脆弱不堪。佩特羅政府上臺后,秉持“左翼政策”,與拉美地區(qū)近年涌起的左翼執(zhí)政浪潮相呼應,開啟多元化外交探索之路,“向東看”的目光逐漸鎖定蓬勃發(fā)展的中國。
于哥倫比亞而言,加入“一帶一路”倡議蘊含諸多利好。經濟層面,中國在基建、能源領域的雄厚實力與先進技術,恰是哥倫比亞實現基礎設施升級、推動能源轉型急需的助力。例如在可再生能源合作上,中國企業(yè)的技術優(yōu)勢與哥倫比亞豐富的自然資源相得益彰,為其構建清潔、可持續(xù)能源體系提供可能;而中國龐大市場對食品、能源的強勁需求,也為哥倫比亞農產品出口開拓廣闊空間。政治層面,哥倫比亞借此打破對美國安全依賴的枷鎖,增強外交自主性,降低美國國內政策波動對自身的沖擊。
從中國視角出發(fā),哥倫比亞加入意義非凡。目前,中方正緊鑼密鼓籌備中拉論壇第四屆部長級會議,哥倫比亞作為拉共體輪值主席國,其角色舉足輕重。中國一直強調中拉關系邁入“平等、互利、創(chuàng)新、開放、惠民”新階段,通過“一帶一路”倡議與中拉論壇等機制,中國積極推動南南合作,助力“全球南方”提升國際話語權。
近年來,“一帶一路”倡議與時俱進,向綠色基建、數字合作與本地化可持續(xù)性方向轉型升級,契合哥倫比亞技術轉化、減貧等發(fā)展訴求。若哥倫比亞成功加入,將成為第22個參與“一帶一路”的拉美國家,進一步削弱美國在傳統(tǒng)“后院”的影響力,巴西總統(tǒng)盧拉同期訪華參會,彰顯拉美主要經濟體與中國合作深化大勢,加速構建中拉命運共同體。
當然,哥倫比亞加入“一帶一路”并非坦途。美國已釋放危險信號,暗示重新評估哥美自貿協定,甚至有擴大關稅戰(zhàn)范圍的可能,哥倫比亞全國企業(yè)家協會憂心忡忡,畢竟對美出口占該國總出口40%以上。
此外,哥倫比亞國內營商環(huán)境存在短板,勞工法僵化、物流成本高達GDP的14%,阻礙中資項目落地;社會對中企環(huán)保、社區(qū)權益等議題高度敏感,需中企強化本地化溝通與責任擔當。中國也需在投資項目經濟效益與社會可持續(xù)性間精準平衡,哥倫比亞鄉(xiāng)村貧困率達36%,若基建項目無法惠及民生,易引發(fā)輿論反彈。
哥倫比亞投身“一帶一路”倡議,是拉美左翼政權外交新探索,更是中國突破美國圍堵、深化南南合作的關鍵一步。其成效取決于中美戰(zhàn)略博弈態(tài)勢、哥倫比亞國內政治穩(wěn)定性以及中資項目本地化適配能力。
即將召開的中拉論壇,將成為檢驗這一戰(zhàn)略轉向成效的重要契機。而美國苦心經營的“后花園”,正有越來越多國家“跳反”,其在拉美的霸權地位搖搖欲墜,“世界警察”四處干涉的行徑愈發(fā)不得人心,在這場影響力角逐中,究竟誰能笑到最后,國際社會正拭目以待。